米思岛米思岛米思岛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案 > 评论观点

疏堵之间,秸秆治理的智慧转身

评论观点 加入收藏夹

  夜幕低垂,农田深处忽现火光,农民与监管人员的“猫鼠游戏”悄然上演——这曾是秸秆禁烧政策下许多农村地区的真实图景。如今,湖南的田野上正悄然书写新篇:秸秆禁烧区与限烧区科学划定,83.2%的耕地严禁焚烧,16.8%的耕地允许有条件焚烧,一根秸秆的命运折射出环境治理的深刻变革。

  湖南政策的突破性,在于用科学标尺取代了“一刀切”的刚性禁令。湖南地形复杂多样,半高山、丘陵、平原等地貌纵横交错。新方案统筹考量地形特征、大气扩散规律与农业需求,建立分区域、分类型、分时段管控体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政策为特殊需求“开窗”:对带有病虫害的秸秆,经检疫确认后可在安全管控下焚烧。这一设计既守住生态红线,又为农业生产留下必要空间,彰显了对农民实际需求的尊重。

  “疏堵结合”的智慧,更体现在资源化利用的布局上。当秸秆不再是田间“废物”而变身“资源”,治理逻辑便从对抗走向共赢。湖南省内,50座秸秆收储中心编织成一张高效“收纳网”,农民只需将秸秆送至站点,后续加工、销售由专业力量对接,破解了分散收集的难题。科技的赋能更让秸秆焕发新生:在南县,微生物发酵技术将其转化为优质饲料;在常德,压缩成型工艺制成改良土壤的生物炭;岳阳的编织工艺则将秸秆变为远销海外的环保产品。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等五大利用方向,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

  政策落地的生命力,根植于对“人”的关照。过去“全域禁烧”的困局,本质上是忽视农民成本与效率诉求的结果。秸秆离田需打捆、运输,每道环节都增加农户负担,焚烧成为最经济的选择。湖南新规以收储体系降低参与门槛,更通过科普教育扭转“秸秆即垃圾”的认知,从源头培育“资源观”。当农民在综合利用链条中获得实际收益,生态责任方能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根小小秸秆检验的,正是环保与民生的平衡艺术。

  从浓烟滚滚到点草成金,湖南的探索揭示了一条朴素真理:环境治理的本质不是对抗,而是引导。当政策制定者俯身倾听土地的脉搏、农民的呼声,那些曾被视为“烫手山芋”的秸秆,终将在科学与智慧的催化下,化为滋养沃土的“绿色宝藏”。

  一株秸秆的命运背后,是生态红线与民生底线的精密咬合,更是治理者从“指挥者”向“协作者”的躬身蜕变。

作者:石乔  来源:今日永州

tags: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