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岛米思岛米思岛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选文案 > 评论观点

湘超爆火!6头黄牛赠永州队,藏着本地最鲜活的文化密码

评论观点 加入收藏夹

  湘超永州赛场,球员激战正酣、观众呐喊不停;而非遗传承人牵着黄牛、举着“黄牛有票吹牛皮,永州进球送头牛”的牌子,成了赛场最吸睛的风景。这独特的画面,将千年农耕牛文化与现代体育激情相融合,藏着永州本地最鲜活的文化密码。

  赛场外的“兑现时刻”:黄牛成了文化的“出场信物”。当永州队以4:1的比分击败邵阳队的欢呼声还萦绕在体育场,零陵水口山的养牛老板李平荣已经载着六头健硕的黄牛走进了众人视野。牛背上“肉票”锦旗随风飘动,与他穿着的黄色T恤相映成趣,场赛前“进一球送一头牛,赢球送六头”的承诺,终究没有变成“吹牛皮”。在球迷的哄笑与赞叹中,这六头黄牛早已超越了物质奖励的意义,成为永州文化与体育激情碰撞的鲜活注脚。

  黄牛背后的农耕根脉:水口山的“敬牛”情怀 。李平荣的“豪横”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水口山深厚的农耕文明土壤。这座南岭都庞岭西麓的古镇,因山地辽阔、水草丰美成为“菜牛之乡”,年均盛产黄牛3000多头。在当地人心中,牛从来不是普通牲畜——农耕时代里,牛是耕田的“命根子”,人们敬牛如神,唯有重要时刻才会取精肉制成“牛扣”供奉神明。这种对牛的敬畏与珍视,早已沉淀为当地人勤劳坚韧的品格底色。如今李平荣牵出的黄牛,既是对球队拼搏精神的致敬,亦是这份古老农耕情怀的当代延续。

  非遗的“巧思传播”:牛扣文化借赛事“破圈” 。更巧妙的是,这场助威将非遗文化的传播藏在了热闹的体育场景里。作为水口山牛扣烹饪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平荣比谁都清楚这道名菜的分量:选用本地生态黄牛肉,经多道工序慢火烹制,肉质软烂、汤汁浓郁,早已是永州人餐桌上的“下饭神器”,更被寄予成为继东安鸡、永州血鸭之后“第三大名菜”的期待。赛前他打出“黄牛有票吹牛皮,永州进球送头牛”的标语,将“黄牛肉”与“门票售罄”的谐音玩得巧妙,赛后六头黄牛的兑现,更让“牛扣”这一非遗符号随着赛事热度传遍湘南大地。

  赛事搭台,文化唱戏:永州的“活态传承”范本。这场“牛气助威”实则是永州文化传播的生动范本。湘超赛场早已不止是足球竞技的舞台:场外摊位上,祁阳麻糖的敲打声、新田醋水豆腐的讲解声交织成趣,大西门凉拌粉的香气里飘着市级非遗的味道;看台上,树梢上的球迷与志愿服上的汗水,都是家乡情怀的具体表达。而李平荣的黄牛,正是将这种“赛场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推向了高潮——他没有生硬地宣讲非遗,而是用球迷易懂的“赌注式”助威,让牛扣文化与水口山的物产声名,随着进球欢呼自然流淌。

  不止于胜负:文化韧劲藏在烟火日常里。当黄牛被牵离赛场,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不仅是4:1的比分,更是那股藏在烟火气里的文化韧劲。从农耕时代敬牛如神的传统,到如今非遗传承人的巧思,六头黄牛串联起的,是永州文化从历史走向当下的活态路径。正如湘超联赛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胜负,李平荣的馈赠也远非六头牛的价值——那是一个地方的人,对脚下土地与本土文化最质朴也最热烈的告白。

作者:屈韵  

tags: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