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5年,全球流行文化版图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出口爆款”,既非K-POP的新单曲,也非好莱坞的大片,而是一首名为《没出息》的“神曲”。“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这首歌的“主角”,是台湾民进党籍民意代表王世坚。七年前,他在一次议会质询中,针对一项被指目光短浅、牺牲青年未来的政策,因情绪激动,拍桌怒斥:“本来应该从容应对,现在却连滚带爬!”这段充满戏剧张力的画面,被大陆音乐人王搏截取、谱曲,辅以魔性旋律和鬼畜剪辑,最终诞生了这首现象级的网络神曲。
短短30秒的视频,经由社交媒体的催化,如同一颗投入全球舆论湖面的石子,激起了至今未平的涟漪。从纽约的时代广场到伦敦的街头涂鸦,从TikTok的上亿级播放视频到各国媒体的深度报道,“méi chū xi”这个拼音,连同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情绪,成为了一个年度文化符号。
然而,当《没出息》的热度从政治圈蔓延至全社会,其原始的讽刺意义早已被彻底解构。它不再仅仅是对某个政治人物的嘲讽,而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集体情绪大合唱”。
一句看似普通的汉语责备,为何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原始的爆发力:一场“政治真人秀”的巅峰时刻
要理解“没出息”的全球走红,必须先理解王世坚其人。在台湾,他早已是超越传统政治人物的存在。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行事高调,从曾因承诺跳海而真的跳海,到与台北前市长柯某某长达数年的“爱恨情仇”,他本身就是一部行走的“政治真人秀”。
这次“没出息”的爆发,正是他个人风格的集大成者。在视频中,他并非在念稿,而是在“表演”一种极致的愤怒与鄙夷。他紧锁的眉头、颤抖的手指、以及那句从牙缝中挤出的“没出息”,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这种未经修饰的、充满“人味”的情绪宣泄,在全球范围内都显得弥足珍贵。在一个充斥着公关辞令和精致谎言的时代,王世坚提供了一种久违的、粗粝的真实感。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政客,而是一个被逼到极限的“父亲”或“长辈”,在痛心疾首地训诫不成器的晚辈。这种强烈的角色代入感,是它得以病毒式传播的第一块基石。
时代的共鸣:全球“没出息”焦虑的集体宣泄
《没出息》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根本在于它精准地戳中了当代社会的集体焦虑。如果说王世坚的表演是“火种”,那么全球弥漫的时代情绪就是让这把火燎原的“干柴”。
“没出息”一词,在中文语境里,其杀伤力远超英文的“loser”或“good-for-nothing”。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放缓,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被裹挟进一场永无止境的“效率竞赛”。职场要求“996”,家庭要求“顾老携幼”,社交要求“人设完美”,甚至连休息都成了需要“科学规划”的任务。我们曾梦想“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但现实却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催生了普遍的“没出息感”——对事业的无力感、对生活的失控感、对未来的迷茫感。而《没出息》用一种近乎粗暴的直白,将这种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
更妙的是,它以“自嘲”的方式完成释放。当你说“我真没出息”时,你既承认了失败,又通过幽默化解了挫败感。这是一种典型的“丧中带燃”:表面是认命,内里是韧性。就像“打工人”“社畜”等梗的流行一样,人们通过自我矮化,来对抗结构性的压力,从而获得一种短暂的心理平衡。
《没出息》的火爆,本质上是一场“情绪的集体宣泄”。它让无数在沉默中承受压力的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声音。
媒介的催化:算法、模因与“去语境化”的胜利
“没出息”的全球之旅,是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又一个经典案例。最初的引爆点,是一段配有精准英文字幕“No Future”或“No Ambition”的短视频。在TikTok、X(前Twitter)和YouTube上,算法迅速捕捉到了其高互动率的潜力,将其推送给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
随后,王世坚愤怒的表情被制作成各种表情包,他的声音被剪辑到电影、游戏、新闻片段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人们不再关心他批评的具体是哪项政策,甚至不知道王世坚是谁。这句“没出息”被成功地“去语境化”,从一个具体的政治批评,抽象成了一个可以应用于任何不满场景的万能标签。
这种“去语境化”是其全球化的关键。它剥离了复杂的台湾政治背景,保留了最纯粹的情感核心,愤怒、失望与鄙视。任何人,无论其政治立场和文化背景如何,都能轻松地理解并使用这个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它简单、有力、且极具传播性,完美契合了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
“没出息”不再指向王世坚,而是指向每一个在生活重压下喘不过气的普通人。一句原本用于攻击政敌的怒斥,变成了千万人自我调侃的“丧系金句”。这种从“他者批判”到“自我认领”的转变,正是《没出息》爆火的核心密码。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听这首歌时,既在笑王世坚,也在笑自己。我们谁不是‘连滚带爬’地活着?”
争议与反思:一个文化现象的深层启示
当然,这场狂欢也引发了争议。有评论尖锐指出,《没出息》的流行,让一个立场鲜明的“台独”政客王世坚意外“洗白”,甚至收获了“华语乐坛救星”的调侃,这是否模糊了政治是非的界限?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当娱乐的浪潮席卷一切,严肃的政治议题确实可能被消解。王世坚本人也坦言:“网络世界太神奇了,充满了天才、鬼才。”他既享受着流量红利,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被大众随意征用的文化素材。
但或许,这正是网络时代的复杂性。文化产品的意义永远处于流动之中。创作者可能意在讽刺,但大众会按需“征用”。当一首歌能引发亿万人的情感共鸣,它的社会价值,或许已超越了最初的创作意图。
更重要的是,《没出息》的走红,恰恰暴露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的人,会将“没出息”作为自己的人生注脚?为什么“从容”成了奢侈品,“连滚带爬”成了常态?
这些问题,远比一首歌的走红更值得深思。
结语:在“没出息”的歌声中,寻找前行的勇气
无论这场狂欢终将归于何处,王世坚和他那句“没出息”,都已在全球流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没出息》不会改变现实,但它提供了一种面对现实的方式——用幽默对抗荒诞,用自嘲化解压力。
当千万人齐唱“没出息”时,他们并非真的认命,而是在承认困境后,依然选择前行。这种“丧中带燃”的精神,或许正是当代人最真实的写照。
从这个角度看,《没出息》的火爆,不是一场肤浅的娱乐狂欢,而是一次属于普通人的精神出逃。在“连滚带爬”的日子里,至少我们还能笑着唱一句:“没出息!”
而这,或许就是最大的“出息”。
作者:冰豆 来源:米思岛